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
市委五屆九次全會作出《中共宣城市委關于以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宣城篇章的決定》,明確“七個聚焦”重點任務,首位就是“聚焦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宣城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今年以來,全市新建省級企業研發中心40家,總數達127家,位居全省第二;上半年新入庫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702家,位列全省第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59.9%,居全省第四。
宣城“科創雨林”孕育優質“種子”、涵養肥沃“土壤”、營造適宜“氣候”,繁茂生長、生機勃勃。
● 集群成勢壯產業
“科創雨林”中,汽車零部件首位產業郁郁蔥蔥。
匯聚了700余家企業,2024年產值突破850億元,培育了中鼎、保隆、立訊精密等一批領軍企業。其中,中鼎集團躋身全球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保隆氣門嘴銷量全球第一,展現出“宣城制造”的硬核國際競爭力。
“科創雨林”中,既有“參天大樹”,也有“隱形冠軍”。
位于寧國市的安徽紅橋金屬制造有限公司就是杰出代表。這家從鄉鎮彈簧廠起步的企業,歷經四次轉型,累計投入研發資金超5000萬元,現已獲得授權專利58項,主導編制了油封彈簧、空氣彈簧活塞及蓋板三項行業標準,空氣彈簧活塞和蓋板系列更讓其成為德國大陸集團國內獨家供應商。
“過去空氣彈簧關鍵部件依賴進口,如今我們不僅實現國產替代,還能反向出口。”公司副總經理李紅杰欣喜地表示。
沿著創新之路繼續探尋,旌德縣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則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資源+科技”發展路徑。
扎根“中國靈芝之鄉”,安徽黃山云樂靈芝有限公司專注靈芝產業30余年,從深山種植延伸至精深加工,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鏈條,目前擁有12項國家發明專利、2項安徽省科技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其仿野生種植模式獲得了中國、歐盟、美國、日本有機認證,為“宣城制造”贏得了國際口碑。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交出的“成績單”,同樣令人欣喜振奮。宣州智能衛浴產業園從寒亭工業集中區起步,如今已集聚66家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此后,隨著克琳黛爾、舒琦蒙等一批領軍企業的入駐,推動了整個產業鏈加速升級,讓“中國水暖衛浴出口基地”的金字招牌熠熠閃光!
● 梯次培育結碩果
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科技企業“倍增”行動,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梯次培育鏈條。
梯次培育,成效顯著。2024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851家,實現三年翻番;萬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數386家,居全省第四。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0家,居全省第四;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居全省第三。
市場主體精心培育,產業升級全面發力。我市出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若干政策,創新實施科技企業“三清零”“雙倍增”行動,實現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研發機構、研發成果“三清零”全覆蓋,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主力軍,也是最活躍的創新力量。
宣城立訊精密將創新視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建立“異地研發+本地制造”的創新協同模式,有效突破了地域限制,形成了研發與生產雙向賦能的良好格局。安徽紅橋金屬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先后獲批設立安徽省首批“企業研發中心”和宣城市首家“博士創新工作站”,并于今年3月成功獲批設立“安徽省博士創新工作站”……
今年1—8月,全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2%;今年上半年宣州智能衛浴產業園規上工業總產值完成4.59億元,同比增長8.73%;旌德集聚生物醫藥上下游企業36家,年產值近10億元……
● 人才賦能激活力
我市將人才戰略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激發活力、催生動力。
增后勁,人才隊伍建強建優——
我市擁有合工大宣城校區,以及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宣城市機械電子工程學校等職業院校,其中宣城職院建成宣城汽車學院,首屆在校生規模超過千人,為全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培育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隊伍。
培沃土,人才服務見行見效——
我市出臺人才強市28條、產業人才“宣十條”等一攬子支持政策,推動惠才政策直達快享,三年累計為2000余家企業、3萬人次人才兌現政策3.48億元,建成人才公寓8000余套,讓創新創業者能夠心無旁騖地專注發展。
圍繞人才的“引、育、留、用”四個環節,我市通過深入高校開展宣講推介、打造大學生“三實”實踐實訓基地、舉辦新能源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等措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今年3月,2025年長三角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需對接會在寧國成功舉辦,吸引了比亞迪、吉利汽車、長安汽車、江汽集團、奇瑞控股等10余家整車企業,以及人本集團、中鼎集團等百余家重點汽車零部件企業,共計200余人參會,為本地企業創造了寶貴的合作機遇。
強支撐,產學研融合走深走實——
中鼎股份與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共建功能高分子材料實驗室,安徽黃山云樂靈芝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共建“靈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全市擁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4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50家,到站博士后47人,選聘44位“科技副總”,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崗受聘為新濤光電“科技副總”后,已協助企業成功申請12項發明專利。
從頂層設計的精準施策,到市場主體的奮力突破,再到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在宣城這片“科創雨林”中,各類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轉化為推動宣城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