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夏季汛期,強降雨、高溫高濕等極端天氣增多,食品容易變質或受到污染。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食健康安全,預防食源性疾病發生,特向園區食品生產經營者和廣大消費者發出提示:
一、謹慎采購,嚴把食品“入口關”
1. 選擇證照齊全的超市、農貿市場等正規場所購買食品,留存購物憑證。
2. 購買生鮮食材(如肉類、水產、蔬果)時,注意查看新鮮度,避免購買變質、有異味或破損的產品;預包裝食品需檢查包裝是否完好,標簽是否清晰標注生產日期、保質期、成分表及生產廠家信息,拒絕“三無”產品。
3. 汛期盡量減少購買來源不明的散裝食品,尤其是露天擺放、無防塵防蠅措施的熟食、糕點等。
4. 網購食品時,確認商家資質,選擇正規平臺,留意物流冷鏈信息,收到后及時檢查食品狀態,發現異常立即拒收。
二、科學儲存,筑牢食品“保鮮關”
1. 冰箱冷藏溫度控制在0-4℃,冷凍溫度不高于-18℃,定期清理冰箱,去除過期或變質食品,避免異味交叉污染。
2. 生熟食品嚴格分開存放,生肉、禽、水產等用密封容器或保鮮膜包裹后放在冰箱下層,熟食、剩菜放在上層,防止交叉污染。
3. 汛期停電時,減少冰箱開門次數,冷藏食品需在4小時內食用完畢,冷凍食品若已解凍且溫度回升至室溫,應丟棄不再食用;避免肉類、海鮮等反復解凍冷凍。
4. 散裝米面、干貨等需密封存放于陰涼干燥處,防止受潮發霉,汛期可適當縮短儲存時間,定期檢查是否生蟲、變質。
三、規范加工,守好食品“制作關”
1. 加工食品前徹底清潔雙手,生熟砧板、刀具、容器嚴格分開,避免交叉使用。
2. 食材需充分清洗,尤其是蔬果要去除表面污物;肉類、禽類、水產等務必燒熟煮透,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不生食或半生食(如醉蝦、醉蟹、生腌等)。
3. 夏季常溫下,熟食、剩菜存放不超過2小時,食用前需徹底加熱;避免食用長期泡發的木耳、銀耳等菌類,泡發時間不宜超過4小時,中途換水,防止產生米酵菌酸毒素。
4. 自制涼拌菜、冷飲時,確保食材新鮮,現做現吃,少放隔夜食材,避免使用變質調料。
四、場景提示,關注消費“細節關”
1. 外出就餐:選擇環境衛生、證照齊全的餐飲單位,優先查看后廚公示信息及衛生狀況;慎點涼菜、裱花蛋糕、生食類等高風險菜品,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野菜、野菌。
2. 夜市消費:選擇有防蠅防塵設施、餐具消毒規范的攤位,盡量現做現吃,不購買露天存放的熟食,少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膩食物。
3. 家庭聚餐:按需采購食材,避免過量儲存;聚餐后剩余食品及時冷藏,再次食用前徹底加熱,變質食物果斷丟棄。
五、特殊提醒,繃緊安全“防范關”
1. 汛期避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野菜等,部分野生食材含天然毒素,誤食可能導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2.老年人、兒童、孕婦及免疫力較弱人群,應減少食用生冷食物,飲食以清淡、新鮮、易消化為主。
3. 食品銷售經營者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食品污染,嚴格按照食品標簽標示的貯存條件進行儲存,及時清理過期、變質食品。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及時清除垃圾、污水,保持環境清潔干燥。
4.食品生產和餐飲服務經營者應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確保來源合法可追溯。加強生產加工過程的衛生控制,嚴格進行設備、容器、操作臺面的清潔消毒。嚴格控制食品加工時間和溫度,確保燒熟煮透,防止微生物滋生。
5.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要嚴格落實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加強配送貯存過程中的食品安全防護,不配送被污染的食品。加強騎手健康管理和培訓,做好配送車輛的日常清潔消毒,確保配送過程中食品不被污染。
食品安全無小事,希望園區食品生產經營者和廣大消費者提高防范意識,科學飲食,共同守護食品安全!
宣城經開區市場監督管理局
2025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