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中期,伏嶺成年男子旅外經商務工人員已超過半數,多從事面館業,正、二月是面館業淡季,一年一度回鄉探親,照看在家"留守兒童",見假日閑散在鄉小孩到支祠學戲、演戲是好事,他們支持組織"童子班",請人教戲,在支祠內搭臺演出,形成三門自置行頭道具演出,但各門演藝水平參差不齊,觀眾多寡懸殊。支祠劇場窄小,當有好戲時,外村觀眾難擠入場。道光九年底建成三間兩廂兩走廊的徽式戲臺,廣場可容納數千人。道光十年元宵節三門"童子班"登臺公演。
正月十日至十七日演出四夜。每夜三門都要演出節目,先由各門自定節目與排練。演出分頭、中、末班出場。演出先后次序于正月十三日由三門值年代表到昌福寺旁的太子廟分二次抽鬮確定。頭三夜各有頭中末班,只是日期不同。第四夜頭班加演開臺戲比較費事,末班收場在半夜之后,比較辛苦,所以另行抽鬮確定。由于演出日期、時段不同,演出效果、演職員勞逸也不一樣,每當抽鬮定班次時,三門值年人及關心者擠滿太子廟,呼喊聲、噓唏聲不絕于耳,別是一番熱鬧。抽得第四夜中班的那門人眾即興高采烈地搶先跑回支祠,將演出班次用紅紙書貼于祠柱。
元宵節演徽劇,是伏嶺村人人參與的大型文藝活動。他們承繼了"舞徊"的管理實施經驗,創立了新的長效規章制度,使徽劇"童子班"長期傳承了下來。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