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苗節,在"芒種"節氣之后,全村水稻栽插完畢,稻禾長勢初定時,由村中長老、士紳擇定一個"龍"(辰)日或"虎"(寅)日舉行。是日晨,在村前場坦或河灘設祭壇,從大廟請出黑(臉)太尉、紅(臉)太尉(相傳為唐代睢陽完節之將領雷萬春、南霽云)登祭臺,祭臺圍插旗幡,除有常備的錦緞三角大旗外,必有節前用綿紙拼制成的方形大旗四或八面,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大字,每面旗上只書一字,并配畫圖案,如同是村人的書畫展覽。祭臺前擺香案,置香爐、燭臺,供村戶敬貢祭拜。下午日頭西斜,太尉老爺巡田,旌旗開道,黑、紅太尉分別坐椅上由四人或八人抬行,后隨旌旗、樂隊,在鑼鼓聲、鞭炮聲中巡游村轄的四處田畈后回到廟前結束。
安苗節,縣內汪村、余村等汪姓大村奉先祖越國公汪華公神像,抬著篾扎紙糊的汪公老爺到田間巡游,別稱"汪公看稻"。其活動形式、規模與別村基本相似,有所不同的是在巡游田野時,有年長者數人舉紅、黃色小紙旗,給稻禾長勢好差田塊分別插上紅或黃旗,以示褒貶。次日,被插黃旗田主應到祠堂向族長說明原由及補救措施,有當今農業大檢查的作用。 諺云:"種田種得哭,享個安苗福"。手巧的農婦還蒸制五谷六禽、瓜果菜蔬等形狀的面品作敬神供祖的貢儀,小孩特別喜食。是日包粿,鄰里互相品嘗,山間小村親友亦趕來過節,還帶些回去給家人品嘗?;丈碳彝ブ鲖D,安苗包必須捏十二個褶,表示年年月月思念丈夫之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