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涌溪火青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產于皖南涇縣涌溪。曾為歷朝之貢茶,現為饋贈之佳品;產地風景秀麗,層巒疊嶂,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常年云霧繚繞,泉水潺潺。鮮茶葉如碧玉,味似花香;采摘標準,制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聲;色如墨玉,油泣顯毫;湯色杏黃明凈,滋味醇正甘甜;質優形美,耐泡持久,攜帶方便,實乃茶中之珍品。2007年被批準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涌溪火青茶屬珠茶,產于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涌溪山的楓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5℃,年平均降水量180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達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僅26%,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涌溪火青的優異品質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
涌溪火青采制工藝十八道,生產歷史五百載。其采摘期一般自清明到谷雨,采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凈”。涌溪火青為手工操作,鮮葉經揀剔攤放以不超過6小時為佳,要求當天鮮葉當天制完。火青制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22小時。 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經過精心揉制,就成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成品火青,滋味醇正回甜,色清圓潤成為當地百姓的主導產業.著名的茶業專家陳椽、王鎮恒、林鶴林、嚴浩、方志輝、莫慧琴等,都曾指導涌溪火青茶的研制和開發。經過多次試驗,結合當地茶樹鮮葉生長的特性和茶農的制茶傳統,制作成了品位獨特的優質名茶。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溪火青制作工藝得到創新,大大改善了色澤和香氣。涌溪火青茶1982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8年在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獲銅質獎。如今,涌溪火青已形成“特貢”、“貢茶”、“云霧爪”等系列,產品遠銷國際市場。 涌溪火青生產工藝考究,手工技術精湛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完全采用手工制作,工藝復雜、勞動強度大,需要長時間經驗積累,且茶園大都分布高山峻嶺之上山高路險加之茶葉采摘期短、產量低、成本高,工作辛苦且收入不高,使得涌溪火青傳統制作工藝后繼人才匱乏。而茶園產量低基地相對分散投入水平低造成采摘加工困難,茶葉產量不高,產品缺乏支撐力。此外,市場半徑小,宣傳力度不夠等種種原因使得涌溪火青處于瀕危境界。
因此,挖掘和保護傳統手工技藝,使涌溪火青制作技藝能夠代代相傳,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