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云,涇縣琴溪鎮馬頭村村民,以匠心守護宣州窯非遺技藝,通過修復古龍窯、舉辦國際陶藝展,推動傳統工藝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開展700余小時公益教學,帶動百余村民就業增收,讓千年窯火煥發鄉村振興新活力,當選2025年第二次“宣城好人”,今天的《宣城好人天天見》帶大家認識她。
用陶缸組合而成的院墻,由陶瓷制成的路燈,美化環境的陶器盆栽……施窯村作為千年宣州窯的最后一塊的遺存,其境內有多處古窯址,這里的家家戶戶都會燒窯制陶。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和年輕人的大量外出,制陶業一步步走向沒落,逐漸成為一些老人固守的生存營生。
劉麗云本是一位來自北方的青年陶藝家,曾長期定居在江西景德鎮,從事小件陶藝制作。
2008年的一次行業國際交流活動,紀錄片《陶窯》,讓她深受觸動。“每次觀看這部紀錄片我都會十分心動,他們傳承其藝、堅守其業的精神令我為之動容。在景德鎮做小件久了,我也想挑戰一下大件的制作。”
帶著美好的愿景,她來到涇縣施窯村拜師學藝。2018年,一間小民房成為她在這片土地的根基;她在建立工作室的同時,與同樣熱愛龍窯制陶技藝的楊年好結為夫妻。
“我先生對施窯村有著很深的感情,我們都認為這個村子、這里的陶藝不應該這樣沒落下去。”因緣際會,志趣相融,兩人攜手并進,給予彼此扎根鄉村的底氣與勇氣。
手工制作陶器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傳統手工陶瓷技藝,其源頭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涇縣琴溪鎮是五代“宣州窯古窯址”所在地,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現有古龍窯遺址十余處。
2021年7月13日,劉麗云成立了涇縣首個非遺人家“云岫陶源”,以涇縣傳統陶藝制作方式打泥片和盤泥條制作器皿,可參觀、體驗泥板成型、泥條盤筑等傳統制陶技藝,并定制個性化非遺文創。對于制作陶瓷方面她也是一把好手,從她手中出來的陶制品,無一不精巧美觀。
為了更好地發揚陶藝文化,2021年11月,她還在鄉村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施窯當代陶瓷柴燒藝術創作營暨藝術家作品展,活動特意邀請了來自荷蘭、美國、韓國等國家以及國內共計15位陶藝大師參加。其中,國內12位藝術家于11月15日—28日在云岫陶源進行現場創作,收集的50余件作品在合肥、涇縣等地進行展出。
劉麗云發展陶藝事業的同時,不忘幫扶周邊群眾。她在擴建陶藝工作室之時,積極聘請周邊困難群眾就業,吸納貧困勞動力100余人,在馬頭村疫情防控及防汛抗洪期間,她也努力投身到一線,用實際行動助力社會公益。
2022年,劉麗云又攜手清華美院王路教授團隊,編制了陶施窯項目的全域規劃,并在村委會和當地村民的支持下,于當年修復本村18米傳統小龍窯一條,為傳承傳播宣州窯非遺陶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傳播傳承古陶藝文化,她與涇縣第五小學開展教學合作,每周抽出時間到城關五小免費為學生上陶藝課,捏雕、盤筑、拉坯和彩繪四種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培養對陶藝文化的興趣,不到1年的時間里,她已參與了涇縣五小陶藝課志愿服務活動時長超過360小時,為促進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提高孩子們的感知力、創造力和觀察力,積極傳播傳承古陶藝文化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深受當地師生好評。
多年來,劉麗云積極開展陶藝培訓、制作,將80平方米的農房,逐漸發展成為600多平方米功能齊全的“研學基地”“非遺人家”,以古陶文化為媒介,在推動旅游與鄉村高度融合中培育發展文旅新業態,給馬頭村和美鄉村建設增添了一分詩情畫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