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節,績溪縣伏嶺鎮北村都要上演“祭社”大戲。
百年風俗“祭社”,本為祭祀莊稼之神,祈求豐收幸福,預示安康。每年的春節期間,北村的大姓“程姓”,中年登四十的男子,都要參加“祭社”活動。“祭社”過程十分隆重,活動前一天懸掛神像,張燈結彩,吹奏鼓樂,迎接“社神”進祠堂,在神像前燃特大紅燭,擺設“三牲”供品及各式各樣“瓊碗”,祭祀神靈。最引人注目的是“社豬”,各家將精心飼養的豬宰殺之后,細心修理,留鬃毛結尾辮,眼嵌明珠,口含紅果,披紅掛彩,插戴金花,栩栩如生,十分神氣。下午舉行隆重的“祭社”儀式。先由程姓長老宣讀祭文,祝愿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并請樂隊20余人,贊禮進退,場面壯觀;方圓幾十里的村民,趕集似的聚在祠堂內外,比“社豬”,賽“瓊碗”,拜“神像”,敘家常,發“社包”,盡情抒發節日的歡樂之情,分享豐收的幸福之果。
除夕正午置“祠景”。由本年主事的程姓男子,按出生順序依次抬“社豬”進入祠堂,鑼鼓嗩吶,爆竹連天;20余人的隊伍手捧豬、雞、魚“三牲”供品及各式各樣的“瓊碗”(九碗六)進祠堂擺設。正月初一發“社包”。由本村本年四十的程姓男子發“社包”,本村18周歲以上的程氏男丁每人一個。正月初二擺“社宴”。晨起,本年四十的程姓男子進祠堂將“社豬”請回家,在家中擺設喜宴邀請親朋好友相聚,同時向參加宴席的親朋好友回贈“壽條”(面條)、壽棕等。正月初三游“板龍”。本年四十的程姓男子從各自家里拿來四腳長凳,用稻草,帆布、麻繩扎成龍身。由幾十個青壯年撐著板龍,從村頭游至村尾。龍頭時而高嘯、時而低吟,龍身時而盤旋,時而挺直,龍尾亦緊隨龍身,婉轉扭動,與龍頭相互應合,活潑逼真、惟妙惟肖。2010年8月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程家正、程光憲:男,績溪縣伏嶺鎮北村人,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祭社代表性傳承人。
程維強:男,績溪縣伏嶺鎮北村人,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祭社代表性傳承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