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福會,當地人稱“出菩薩”分布在胥河兩岸的安徽省郎溪縣梅渚鎮和江蘇省高淳縣的椏溪鎮。是紀念唐代張巡(709—757)的巡游儀式。出會儀式定于每年正月初八進行。
古代胥河兩岸民間信仰眾多,民俗羼雜。同治三年(甲子·1864)南岸村民從北岸東壩引入了對張巡的祀儀,成立了“蘇皖降??倳?,并建有祠廟??谷諔馉帟r,定埠巡祠毀于戰火,后又重建。1949后,此活動被禁止。直至1990年,兩岸祀巡活動得以恢復。2000年以后祀巡與小馬燈成為當地主要的民俗活動,創建了“定埠民俗文化村”,并將小馬燈、大小鑼鼓、跳五猖、元寶會等民俗項目納入其儀。求吉納豐,辟災保安,以表達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感激之情。
每年正月初六至初七日,由扮“報馬”兩人,手中各敲一小鑼,每天三次分別街頭、村尾通知神會已臨;提醒各家各戶作好迎神準備。招募各村民眾分別裝扮張巡及部屬二十三將,騎于架在大車的假馬之上,威武神猛,供人瞻仰,以祈降福。每將身前立一孩童,稱馬伕,由少兒裝扮。出會前,各村簇涌一位“馬上戰神”,在燃炮、鑼鼓聲中與小馬燈、大小鑼鼓、花擔、香童等,整齊有序地一一進入梅渚鎮定埠村蘇皖降??倳ǘú好袼孜幕澹┘Y。集結完畢,二十四堂鑼鼓在場地擺成圓圈狀,舉行“圍鼓鬧春”的演奏。隨后祀巡開始,鞭炮、火銃,震耳欲聾。全隊二十四堂鑼鼓加數十支嗩吶、長銅喇叭聲,驚天動地。在統一的指揮下,引隊一人在前,隊伍依次出場。參與表演者逾千人,融鼓樂、舞蹈、武術于一體。出會時,二十四堂鑼鼓分隨其前后,以烘托氣氛。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藝術“小馬燈”、“打飛叉”、“人人車”、“挑花籃”、“打蓮湘”、“踩高蹺”等,按既定的順序,穿插行進于隊列之中。巡游隊伍中常穿插有龍燈、腰鼓等其他民俗表演。
郎溪縣梅渚鎮定埠的降福會,已成為這一地域文化身份重要特征。張巡抗叛事跡傳說千年,故事內容在民間有所演化或變異。如隨張遭戮的36位將領,《新唐書》均載有姓名。而降福會崇敬的張巡及23將,有的卻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祇等。同時也反映出降福會本身所含有豐厚的人文屬性和地域特色。作為蘇、皖共享,胥河南岸僅存的“活態”遺產,降福會也為這一地域的民間藝術小馬燈、跳五猖、大小鑼鼓的表演,提供了拓展、出新的平臺和機會。降福會的舉行,不僅促進了蘇、皖人民的文化交流與互信,也牽動了海峽對岸的臺灣宗親,加深了他們對家國文化的認同。2014年5月,降福會入選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葛桂榮,男,1949年出生,梅渚鎮定埠村南元組人,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降福會代表性傳承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