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梯畬族民歌是中國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畬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的口頭文學,是畬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它不僅在畬族遷徙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文化紐帶作用,而且是畬族人民溝通感情、凝心聚力、以歌傳知、揚善懲惡、比睿斗智的重要形式。
畬族人善歌,每逢喜慶日便以對歌祝賀,喪葬以哀歌悼念。畬族民歌起源于情歌,與春秋時期的“鄭聲”、漢晉時代的“樂府”、“子夜歌”,唐宋以來的“竹枝調”“畬田調”一脈相承。畬族民歌以畬語借漢字記錄,七言一句,二句一行,二行一段,有獨唱、對唱、齊唱等。歌曲內容主要有歷史歌、故事歌、勞動歌、婚俗歌、情歌、生活歌、解放歌等等。云梯畬族民歌旋律起伏較大,一般六度、五度大跳,這一特點明顯區別與其他民族民歌風格。畬族原生態民歌發聲方法多用 “假音”,這一特點也是與其他民族歌曲有明顯區別的。
畬族民歌歌詞古樸自然,清新活潑,充滿山野氣息;曲調抒情優美,節奏多變,極富民族特色。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二重唱、齊唱、一唱眾合等。歌詞多襯詞和虛字。一般為清唱無伴奏,以后新改編的民歌配以二胡、竹笛、嗩吶等樂器,以烘托演唱氣氛。內容上大致可分“敘事歌”(含“神話傳說歌”、“小說歌”等)、雜歌(含“歷史歌”、“情歌”、“勞動歌”、“時令歌”、“故事歌”、“生活歌”等)、儀式歌(含“婚俗歌”、“祭祀歌”、“功德歌”等)。節奏應歌詞內容和所處的演唱氛圍而定,如勞動、節日、婚嫁等歡喜場面,歌唱速度、節奏就相應歡快些;如喪葬俗事節奏明顯緩慢滯重,以表達對亡者的哀思。歷史上畬民無論男女老少皆能歌擅唱。大都出口成章,即興編唱,語言樸實,生動形象,令人叫絕。
目前,云梯畬族鄉成立了《畬族文化陳列館》,成立了畬族民歌隊,并在云梯畬族中心小學組織了畬族民歌教材,安排課時,組織學生學唱。廈門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把云梯畬族鄉列為大學生暑期實踐基地、民間音樂采風基地。云梯畬族民歌——這一璀璨的明珠將不斷發揚光大,成為寧國市精神文明建設中一支亮麗的奇葩。
藍開友, 1941年12月出生,男,畬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